新能源汽车:杀死一批黑马!
内容来源:科睿研究院。
责编 | 若风 排版 | 五月
第 8082 篇深度好文:4483 字 | 11分钟阅读
商业观察
笔记君说:
在过去的2023年,我国汽车行业迎来了高光时刻。
国内汽车总销售量达到3000万辆,同比增长11.7%。
在海外,中国汽车也毫不逊色。出口量约540万辆,已经超越了日本,成为全球出口汽车最多的国家。
而在这其中,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可谓抢眼。
1995年中国制造出了第一辆新能源汽车;2022年,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市,这一历程花了27年。
但从第1000万辆,突破到第2000万辆,只用了17个月。
行业变天了。
整个2023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约900万辆,涨势强劲。
然而,整体亮眼的成绩背后,却是各家车企的喜忧参半。
从中国汽车全年目标销量达成情况汇总表来看,2023年只有理想、岚图、比亚迪、吉利等少数几家车企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。
理想汽车完成度达到了125%,成绩亮眼;但从销量来看,比亚迪仍然是行业不折不扣的老大哥。
2023年8月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市。在全球,这是第一家达到该产量的企业。
然而,几家欢喜几家愁。在老大哥们的衬托下,造车新势力哪吒更显落寞。
2023年,哪吒汽车的销量仅仅达到了全年目标的一半。
哪怕和前一年相比,也还是不够看的,下滑幅度高达10%。
对此情况,哪吒汽车的CEO张勇在微博中复盘道:“2023年哪吒没做好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新老产品切换时没能衔接好,节奏乱;新品上市定价过高,虽后期调整但错过了先机;亏损的产品线大幅度调低产量;传播方式老旧等。”
哪吒表现得不如意,当然有自身的原因;然而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也不容忽视。
行业实在是太内卷了。
内卷一旦开始,就很难再停下来;久而久之,卷不动了怎么办?
结局很残酷:落后,掉队,乃至被淘汰。
今年年初,关于高合汽车工厂停工的消息一直不断,甚至有媒体预言,高合汽车将会是下一个倒下的。尽管高合发布声明辟谣,但收效甚微。
坏消息不断传来。
2月18日,龙年开工第一天。高合又被曝出,即将停工停产6个月。
四天后,创始人丁磊首次现身。
面对镜头,他略显疲惫:“高合汽车的翻身窗口期只有三个月。我会努力去寻求收购或投资的机会。”
当记者问,三个月以后怎么办呢?
丁磊沉默,摆了摆手,离开了。
1.高合怎么了?
高合的衰败,似乎来得很突然。
彼时,提到高合,人们第一个联想到的是:贵。
在车友圈,高合车主是“有钱”的象征。男士拥有一辆高合汽车,不亚于女士背着稀有皮的爱马仕。
高合是奢侈品,也是社交属性的象征。
高合车主们也对高合 “背景硬”的创始人津津乐道。
丁磊,前上汽通用总经理。2005年,他带领上汽通用成功翻身,销量破百万。2011年,丁磊投身政坛,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。在任期间,他更是主导特斯拉落地上海。
2015年,他辞职,加入豪车创业大军。在乐视造车失败后,他决定单干,并且很快确立了定位,要做中国最豪华的纯电汽车。
高合应运而生。
高合也确实风光过。根据媒体的调研,高合确实符合“高端市场”的品牌调性。高合车主自家的车库里,不乏宾利、库里南等豪车。
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选择买高合呢?
两个字:猎奇。
这也直接导致了高合的口碑两极分化。高合的拥趸们盛赞其设计精巧,造型拉风,关键是“国产的”,也有人认为,高合有些华而不实。
与主观的评测相比,销量说明一切。
2021年和2022年两年,高合的年销量仅有4000多台。
去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,但从目前高合停工停产的消息来看,只会更惨淡。
2.从曝雷到倒下,只需要几个月
高合究竟怎么了?并非它的定位出错,或是自己不够努力,而是中国的市场,实在是太特别了。
中国的汽车品牌实在是太多了。巅峰时期,甚至高达400多家。
五年多过去了,已经有300多家惨谈收场。
从2023年倒下的车企来看,从曝雷到申请破产,往往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。比如曾经与“蔚小理”不相上下的威马汽车。
它坐标上海,创始人沈晖曾是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。
在他的背景加持下,威马的融资之路很顺利,合计超过400亿元。
投资人也都是明星大腕,包括上汽、腾讯、百度、上海国资投资平台、红杉中国等。
在2021年,威马销量达到顶峰的4.4万辆,但之后却难以维继。
2022年,威马三款车型整体销量下滑明显,光W6车型就同比下滑94.26%。
2023年1月,威马汽车被曝出大面积裁员。
即便没被裁的,工资也打对折,种种迹象表面其资金链越发紧张。
9个月后,威马汽车正式发布公告,表示已经申请破产预重整。
对于困境,威马汽车这样解释:“因受到疫情影响,资本市场不景气、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及获取经营发展资金受挫等客观原因影响,威马陷入了经营困境。”
他们在公告中强调:“威马不会躺平,更不会倒下。”
只是,从目前来看,这句豪言壮语,也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。
以“老头乐”(即低速电动车)起家的雷丁汽车,倒下的速度更快。
2023年1月,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自曝资金链断裂。3个月后,雷丁即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。
有网友锐评:“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楼塌了,来不及宴宾客啊!”
虽有段子的成分在,却也有一些恰如其分的味道。
3.淘汰赛开始了
进入2024年,这一速度还将加快,淘汰赛已经开始。
据我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预测,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0%。渗透率越高,新能源汽车就越深入人心。
这对大车企而言是一个机会,但对于小车企可能是灾难。
在初创期,新技术刚刚崭露头角,各行业标准尚未统一,市场上产品五花八门。
这一阶段,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探索和无序生长的状态。
彼时,消费者多为敢于尝鲜的新科技拥趸,他们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生事物,对产品的不完美之处也更为宽容。这种环境为小型和新进车企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。
然而,当市场逐渐步入成熟期。行业标准开始统一,产品间的差异化逐渐显现,市场也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。消费者的心态也随之转变,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新奇,而更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头部品牌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口碑优势,自然成为消费者的首选。市场份额逐渐向这些头部品牌集中,而小型和新进车企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。
这也许是为什么,高合卖不动的原因之一。
新赛道上,群雄逐鹿。美国的新兴车企如特斯拉、Rivian、Fisker、Lucid等奋力抢滩,但除特斯拉和Rivian外,其余几家车企的销量成绩几乎不值一提。
而在中国市场,理想、小鹏、蔚来、零跑等品牌年销量均超过10万辆,已然站稳脚跟。理想更是将2024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惊人的80万辆。这些新兴势力“蔚小理”们正在对传统汽车市场和其他新势力造成巨大的冲击。
除了传统车企,一些互联网巨头也开始下场。
比如小米。
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正式上市,预计年销量为10万辆。
在去年12月28日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,小米展示了其在电驱、电池、大压铸、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等五大领域的自研核心技术成果。
小米官宣造车仅1000天,就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,这是怎么做到的呢?
原来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已经非常完善,大大降低了造车的门槛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在长三角地区,甚至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。
这么低的门槛,势必会吸引更多的玩家加入这个市场。
新玩家的加入,势必会带来了新的玩法。
就如同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,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品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。
新玩家们凭借更快的创新速度和更频繁的产品投放,将整个行业带入了“摩尔时代”。
统计数据显示,仅在2023年,中国市场就推出了1100余款新能源车型。
产品更新跟不上速度,也将被淘汰。
而在销售渠道,也有新的游戏规则。
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,之所以能有那么多车企,主要还是因为,中国的市场太大了。
一线城市,二线城市,与小县城们的玩法,都有一系列的不同。
过去品牌如果想迅速占领市场,通常会布局4s店,守住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。
但是现在不一样了,直营模式成为主流。
消费者在线上下单,线下直接提车,打破了4s店的壁垒。
只要产品够硬,根本不愁卖,布局全国完全不是问题。
这对于那些过分依赖4s店来维持市场份额的车企来说,无疑又是一场降维打击。
这也使今年的这场淘汰赛愈加激烈。
在激烈的淘汰赛中,谁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终赢家?
通常的游戏规则告诉我们,在市场的巨浪中,往往只有实力最强的才能屹立不倒。
这里的“强”不仅指技术领先、供应链稳定和价格优势,更在于精准的市场定位。
以理想汽车为例,尽管有人质疑其为“伪新能源车”,但其家庭用车的定位使其成为销量最高的新势力车企。
2024年的价格战将更为激烈,而那些深入人心的品牌将更具竞争优势。
此外,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,广阔的海外市场成为车企的新机遇。
近年来,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步伐不断加快,部分车企已收获颇丰。
奇瑞汽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尽管在国内市场表现不突出,但凭借海外市场的拓展,2023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01.1%,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。
这使得奇瑞汽车实现了近一半的产量销往海外,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。
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最新报告预计,由于一些国家的补贴减少,加之电动汽车对买家的吸引力下降,今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增速进一步放缓至27.1%,销量预计将达1750万辆。
但尽管如此,大中华区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。
由于电池成本下降推动了紧凑型和Mini型汽车的销售,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渗透率在今年将有望达到40%,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910万辆,中国品牌将占据78%的本土市场份额。
Canalys表示,电动汽车是大中华区汽车市场的核心增长动力。与传统燃油车相比,电动汽车正在拉大用户体验差距。
最新的电池技术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解决了充电焦虑。蔚来换电联盟、奔驰宝马超级充电网络、路特斯闪充联盟等充电生态系统的形成,将进一步提升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。
此前在2023年最后一个季度,比亚迪已超越特斯拉,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制造商。Canalys表示,稳固的基本面将确保汽车制造商在2025年获得更多增长,届时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有望加速。中国汽车制造商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因为他们将很快收获其全球投资在地区制造业的成果。
有意思的是,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,网友们曾热烈地比较特斯拉与比亚迪。
对此,马斯克大胆直言:特斯拉并非传统车企,而是一家AI/机器人公司。
这并非马斯克为特斯拉找台阶,而是他对于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。
早在去年9月,他就曾公开表示,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源自AI和机器人领域,包括汽车和人形机器人。
2022年特斯拉已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“擎天柱”,可执行重复性任务,旨在解决未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。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,特斯拉将再创增长高峰。
也许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些许启示:毕竟“闭门造车,容易走火入魔”,与其拘泥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,不如跳出造车领域,突破内卷,勇敢跨界,探索更广阔的星辰大海。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
科睿研究院是 Core Academy-国际科学与人文科学院建设的综合性研究机构,涵盖人文学科、社会科学、工程技术、自然科学、数学与信息科学等广泛学术研究领域。
研究院聚焦当代社会发展需要,以“启迪大众智慧,助力社会发展”为使命,秉持“经世致用,求是客观”的理念,以“聚合、前瞻、开放”的精神,致力于搭建学术界与社会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,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赋能至新时代社会发展。
分享、点赞、在看,3连3连!